符会娟诗集《风笛飘过》近日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做一株铁道边的植物,小站温柔的铁,一朵云遇见一朵棉,故乡的雪花四个篇章157首诗歌。
《简介》
符会娟, 甘肃武都人,中国铁路作协理事,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学员,陇南诗歌学会会员。2001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中国作家》《飞天》《人民铁道报》《中国铁路文艺》《兰州铁道报》《天水文学》《陇南日报》《陇南文艺》《中卫日报》等刊物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多篇,已出版散文集《雨后海棠》。
月光下的站台
月光下的站台
被月光镀上一层银
如某种暗示,无言的唤醒从羞涩、腼腆
到想要表达、倾诉
停靠站台的火车
从白昼的飞驰喧嚣中安静下来
月华如水,轻风洗去旅途的疲惫
此刻,心中的一列火车也在小憩
站台上,一列列火车来了又走了
月光下的站台,如命运静静的抚慰
让出发和抵达变得那样从容
月光,让小站两侧的世界
在温柔中产生困意
分离,欢聚,思念,泪水
都在一场薄雾中变浅
月光下的站台,也随着一场薄雾
慢慢变得轻盈起来,朦胧起来……
清晨,和通勤火车一起出发
铁龙奔驰,梦想和希望启程
翻阅书本,文字激扬火花
穿越隧道的列车正和思想智慧
同时出发。洞口光亮恰似
引领我们前行的强大勇气
一条河和一座桥的考验
火车,踏着创新的步伐前行
道路越来越顺畅,座椅越来越舒适
蓝制服,黄帽子,白手套
学习强国,业务知识手指间刷新
向着远方,与火红的朝阳相伴出发
师傅衣袖上的黑亮油渍
小李鼓囊的工具包,沉重手钳
握手钳的粗糙大手,厚硬老茧
小王未来得及擦干的汗水
被时光一一记录着
劳动的步伐,听从风笛的号角
乘上奋进的火车,热情出发
田野里,玉米束起棕色发辫
高举礼帽的穗子,在薄雾中出发
节节拔高。它要将粮食奉献给
大地和谷仓。像通勤火车上的人
将青春奉献给铁道和工厂
编组站,下火车的工友
接力下夜班的工友。满载煤炭的
钢铁长龙,正昂首向寒冷出发
整备线上,乘务员的指令连通旋风
一台机车出库,踏上新征程
站台,厂房,路基边的野花
羡慕通勤火车来去潇洒
它们都深知自己的职责
相处久了,它们与蛐蛐一样
喜欢听火车路过时的轰隆声
喜欢汗水如雨水般擦亮钢轨
春夏秋冬,风霜雨雪
钟表一样准时上下火车的人
晨起,清点着一天的工作
站台和厂房知道,今天
是谁第一个走进检修大库
《后记》
故乡与小站的分行记录
记得一位诗人说,写诗就是不断发现新的自我。我好像还没有发现让自己满意的“新我”,但我一直在好奇地打量。
每天工作和生活的戈壁小站,荒凉空旷中的风笛,风沙中的沙枣花,火车按时到达或出发,钢轨沉静或喧嚣,朝阳升起和落下,于我也只是眼中司空见惯的场景。铁道边,站台上,随着火车来去,风笛上升、开放,我仿佛看见美好的抽象物飘啊飘,飘上天空,飘进心中,荡起层层诗意浪花和蠢蠢欲动的灵感。
日复一日劳动的铁路人,像扎根大漠的沙枣花和骆驼草。老工长,师傅哥,工友姐妹,他们熟悉而亲切的身影,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像藤蔓般的导火索,诱惑着我要记下这些。
寂寞的小站,油画般的小站,熟悉和热爱的工作,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伙伴,成为我乐此不疲、常思常悟、常写常新的主题和诗中写得最多的主角。写作,未必每一次都有新的思考与感悟,就像我们每天的工作与生活,也并不是常有新意与诗意莅临,但只要我们每天真诚踏实地进入其中,打开自己感觉的毛孔,或许会得到一些时光的馈赠。
小站漫长寒冷的冬季,我穿着母亲做的厚棉裤,像一个踯躅的丑小鸭,但我仍然可以像白天鹅一样放飞心中的诗意。所以,故乡与小站成为了我的写作主题,亲情,友情,爱情,我就这样被如丝如缕的温暖包围着、簇拥着。
我写诗,特别像十几岁时为自己和朋友编一个玻璃丝的小动物,或者悄悄翻出母亲的一小块白布,躲在无人的角落笨拙地绣一朵小花。这可能就是我最初的艺术创作,不为实用,而是为了满足一个山村小姑娘内心悄然萌生的朴素审美。或者说是追求和陶醉于这个略高于日常生活的小小过程。
如今,能把自己“文字女红”结集出版,兴奋之余,是羞涩,是忐忑,是羞于示人的小小不安。我生活的戈壁小站,工友、火车、钢轨、风笛,比我诗中的样子要好。我虽然用了情,尽了力,但我知道自己还没有把你们写好……
感谢那么多关爱的人对我的认可与鼓励。小站,车间,亲人,生活,记录你们,是我的福气,我没把你们写好,不要怪我。但一直被你们呵护着,关爱着,是我莫大的幸运。
|